首页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继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写透中国国民性的力作。《吾国与吾民》让外国人读懂中国人,《大国大民》让中国人读懂中国人)

治乱中原

字体:16+-

河南除了在文化上居于“天下之中”,更是地理位置上的中原,因此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成王败寇的主舞台。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的这句诗,一语道出了河南洛阳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洛阳)之事。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这个“中国”便指洛阳。

自夏朝肇始,至清王朝结束,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洛阳。武则天尤为喜爱洛阳,把这个“东都”更名为“神都”,着力营建。由此,冠盖如云、气象万千的洛阳,正式步入巅峰。

在周、秦、汉、唐的一千五百多年间,整个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黄河流域,天下格局也便以关东、关陇两大片区为重心。其中,长安(今西安)、洛阳是我国古代中前期绝对的统治重心。

西安、洛阳这两个城市我都很熟悉,也深度参与过城市发展的策划。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深刻地理解了武则天为什么要做强做大洛阳。

同为帝都,洛阳与长安在文化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长安就成了儒家思想的中心。长安城内无论士庶,皆以孔孟为尊;而洛阳却恰恰相反。自汉明帝建白马寺以来,洛阳便逐渐演变为佛教重地。北魏时期,拓跋氏皇族迁都洛阳,并且极力尊奉佛教,数十万佛像的龙门石窟便于此时建成。

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曾削发为尼,遁入空门。这段非比寻常的经历,使武则天对佛教充满好感,而洛阳的佛寺数量要远远多于长安,钟情佛教的武则天自然偏爱洛阳。

除了个人偏好外,作为政治家,武则天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虽然长安是唐朝名义上的治所,但实际上关中的土地承载力已经严重不足。虽然有轮耕、休耕制度,但长安城毕竟太大了。据现当代学者估算,当时长安城的人口达到八十万至一百万。如此高的人口数量,给粮食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关中根本无力供养。为了满足长安城的粮食供给,朝廷不得不从产粮较多的洛阳调粮。即便如此,仍然常有粮食短缺,以致饥荒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