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继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写透中国国民性的力作。《吾国与吾民》让外国人读懂中国人,《大国大民》让中国人读懂中国人)

日鼓鼓的贵州人

字体:16+-

中国人初次见面寒暄时,除了聊天气、饮食这些缺乏营养的话题之外,打开话匣子的重要手段就是聊各自的家乡。就像喜欢品评人物一样,人们也喜欢议论地域,不止中国,全世界概莫能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个谁都能说两句的话题。

从1978年负笈北上那天起,家乡这个问题就困扰了我很多年。彼时的贵州在整个中国经济垫底、文化边缘,常常是“落后”的代名词。出到省外,免不了“君自何处来”的寒暄。我的回答百无聊赖:“我来自中国的‘第三世界’贵州,贵州的‘第三世界’黔西。”最后再加句“说了你也不知道在哪里”,以堵住别人的嘴。

大西南山脉间的贵州,多年来都有些灰头土脸:作为内陆,它没有沿海发达;作为高原,它没有西藏神秘;作为民族地区,它又没有云南那么多的风情;就算是同为盆地的省会贵阳,比之成都,富庶繁荣也差一大截。讲到贵州对于中国的贡献,仿佛除了“夜郎自大”和“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外,就只剩下“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文银”的调侃了。

我还算勇敢,不掩饰自己贵州人的身份。很多在外的贵州人,提起贵州就顾左右而言他,以至于我见到一些稍微闯出点样子的贵州人,都恨不得把自己“漂白”,要不说自己不是贵州人,要不说自己虽然出生在贵州,但爹妈不是贵州人,以此脱离黔籍,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当四十多年前走出贵州大山时,我就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假以时日,三十年,四十年,在我们这代人乃至下一代当中,如果贵州真的能产生一批优秀人才的话,世人对贵州的看法才可能有所转变。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迹象终于在今天显露端倪了。

当下中国最热门的话题就是“中美关系”,审视中美关系经历过的历史,有几个贵州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使命特别重要。远的不说了,就谈谈龙世昌、戴秉国、龙永图、任正非这几个贵州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