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国大民:王志纲话说中国人(继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写透中国国民性的力作。《吾国与吾民》让外国人读懂中国人,《大国大民》让中国人读懂中国人)

汕头,经济特区之殇

字体:16+-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政府先后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地设立了首批经济特区。汕头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特区,名义上是要借助海外潮汕人的力量,但其实跟当时的广东政坛有很大的关系。潮汕人一直对广东政坛有很大影响力,香港的大佬大多也是潮汕人。

但是,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却难说成功。统计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虽说当地人的实际生活并不像数字显示得那么悲苦,但不管怎么说,在最初四个经济特区里,汕头的经济叨陪末座,这是不争的事实。

想当年,改革开放大潮初起,潮汕欣欣向荣。1992年,我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来到潮汕地区,做了二十多天的调查采访。那时的潮汕只有流通经济,却繁荣得有点可怕,人们挥金如土,夜夜笙歌。当时我就断言,潮汕经济迟早会遭到重创,因为这完全不符合商业文化基因谱的排列规律。

任何区域的发展,都要经历从小农经济、流通经济、工业经济到现在的商业经济的过程,经济发展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规律。一旦把商业文化基因全部打乱,破坏了它的成长规律,区域经济必然要停滞甚至退步。

潮汕这个地方多少年来只有流通经济,没有工业经济。这跟潮汕人的DNA有很大的关系:脑子好使,往往愿意挣快钱,挣聪明钱,而不愿意辛辛苦苦地做实业。

潮汕因为有了所谓的经济特区头衔,尽管中央给的地很少,但几乎所有的“聪明的”潮汕人全以它为借口搞合法走私。潮汕会算这个账的“聪明人”实在太多了。

浙江温台地区(温州、台州)的历史文化跟广东潮汕有相似之处,但浙江没有特区的“合法走私”政策,只能自力更生,被迫走上了工业化之路。当潮汕已经是满地“大白鲨”摩托车的时候,温台街上跑的还是简陋的“甲壳虫”人力车。温台从盗版开始,到模仿、复制,再到现在开始创新,最终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并且产生了吉利、正泰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