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曹雪芹

失业后的穷困生活

字体:16+-

曹雪芹在右翼宗学的岁月是他长大成人后生活最稳定的阶段,随着一些变故发生,也行将结束了。乾隆十五年(1750 年),内务府对右翼宗学实行改组,不但人事方面要进行调整,校址也将迁到宣武门内绒线胡同新址。

曹雪芹与敦敏、敦诚兄弟们日日剪烛快谈、联吟结社的事,终于引起了宗学的注意。试想,一个当差的内务勤杂人员,竟吸引了那么多位学生在他周围,这岂不是跟宗学的正统教育分庭抗礼吗?再说,皇室子弟崇拜一个包衣奴才成何体统。

此外,恐怕还有一个原因,曹雪芹孤傲狂放,他的诗文谈吐,确比不少有功名、有头衔的教师高明得多,这样下去,其他教师还会有脸面吗?如此种种,宗学终于借了个因由,把曹雪芹扫地出门了。

曹雪芹失业了,没有了正当的职业,就意味着没有饭吃了。

曹雪芹从此进入了十分困难的流浪的时期,这种处境也是他后半生的基本状况。

他是一个公子哥儿出身的人,不懂得生计的事,也无经营之门路,甚至连衣食也不能自理,是需要人服侍的废物。这就是他自谓的天下无能第一了。

他很快就陷入了缺衣少食、举目无援的困境。在极端的困窘折磨着他的时候,他发出了“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的感慨。

当时潦倒的曹雪芹,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求亲告友,忍辱负重地求一个寄食借住之地,暂且勉强苟活。

平郡王府是第一处可以托身寄命的所在。姑母会疼怜他,收容他。平郡王府多一个半个吃闲饭的穷亲戚,原算不得一回事。有些难堪之言,遭受下边人的白眼……这些世态炎凉的人间相,曹雪芹领会了。

不幸的是,平郡王福彭早在乾隆十三年(1748 年)便去世了。福彭死后,府中情况已大不如前。曹雪芹在平郡王府勉强住了一段时间,眼看无法再住下去,只好向姑母辞行,来到了岳父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