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传记丛书:玄奘

大乘与小乘

字体:16+-

除了声明、因明以外,玄奘还学习了许多其他的知识,把其他学派的内明也变为自己的外学,如婆罗门的《吠陀》中的古哲学,以及当时流行于印度的各派哲学等。不过真正使玄奘被称为大师的,还是其在佛教本身的内明方面的造诣。玄奘颇具一代宗师的气概,因为他是当时少有的大、小乘兼修的人,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大乘和小乘。

就字义而言,“乘”就是四匹马拉的车,在这里它的意义是指运载众生,使各人到各人应该在的果地,果地就是修道以后所到达的境地。“大乘”就是指大车子,“小乘”就是小车子的意思。最初的佛教是小乘教,大乘佛教是后来逐渐发展而成的。就其宗旨而言,小乘教主要在于求个人获得涅槃,从人生的痛苦中解脱,所以说它是一部小车子;而大乘教则更为包容,由小我而趋于大我,求全人类(甚至所有生物)的涅槃。他们甚至自愿不入涅槃境界,跳入轮回当中,以便在人世间普度众生。

以上是就它们所追求的理想而言,然而要是从形式和某部分宗教的内涵而论,大乘教却不符合当初佛陀的革命精神。最初的佛教徒,尊佛陀为伟大的教师而不是神明。他们采用新兴的方言作为传教的语言,而不用被视为神语的梵文。佛教教义是简单的教义,是为超脱原婆罗门教烦琐的神权思想及制度而产生的无神主义,它的教义大体不出四谛、八正道的范围。但是后来佛教逐渐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出现了大乘佛教,因为这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所以也很难确定大乘佛教出现在什么时候。至于演变的原因,可能是为了传教方便,为了与婆罗门教竞争,也可能是本身的理论发生了变化。胡适曾经说过:“大乘只是一部更大的车子。佛教传播既远,异义增加了,原来的小车子装不下了,不能不别寻一部更大的垃圾马车……印度教化的倾向,把原来佛教革命的精神完全毁灭了,咒术等一律回来,遂成一部无所不容的垃圾马车。”不过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让佛教更适合于上流社会的印度人,以及印度以外的各民族,最终得以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