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相识莫相忘,且行且珍惜:闲品秦淮八艳

浣花[ 柳如是 ]

字体:16+-

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曾绝版数年,少量存书在书市上的价格令人咋舌。晚年,与夫人僻居厦门的陈寅恪,身处人生最低谷的凄凉境况。因**的缘故,往来门生皆避之不及。生怕再与之有半点瓜葛。只求自保。

是在这样一种孤凉的境遇之下,陈寅恪先生依然在南方小岛鼓浪屿完成了他晚年最具影响力的这一部作品——《柳如是别传》。

昔日,曾为先生当年的助手黄萱小姐作文一篇,而今写的又是柳如是。对先生,倒是未尽点墨。当真,是辜负了对先生的一片敬慕之心。但想着,好事多磨,待自己学识精进一些的时候,再提笔为先生撰文,也可避免笔力不逮之拙。

先生写柳如是源自一颗红豆。

“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适发旧箧,此豆尚存,遂赋一诗咏之,并以略见笺释之旨趣及所论之范围云尔。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今次我写柳如是,只因那一句: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柳如是那一首《春日我闻室》写得是花软月细,美与哀愁交织共生。我向来也不是一个太深刻的人,写书作文往往都是意气用事,全凭内心一点莫可名状的热爱。譬如这一句诗,就让人隐隐按捺不住为她写一笔的冲动。

昔年,印象中柳如是应当是个才情、容色双双出众的女子,想着大概是属于那一种优雅沉静如马湘兰一般的人。但其实,不是。她很有脾气。一辈子都过得很不顺遂。所谓“一生负气成今日”用来形容柳如是的一生一世,大概也是贴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