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家门后,一张张严肃的脸,让何绍明从感情困扰中暂时走了出来。
“琼昌,俊生,国涛,还有美堂,什么时候回来的?你们怎么一起来了?”
客厅里,站起来的四个人,正是唐琼昌、秦俊生、魏国涛与司徒美堂。他们是何绍明的伙伴,此刻,伙伴回来,何绍明很高兴。只是,四人严肃的脸,却告诉何绍明,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唐琼昌推了推眼镜,道:“何先生,有个不好的消息。加州十七个镇发生**事件,上千名华人被赶出原本生活的小镇。上百人受伤,三十多人被关押,还有两人死亡……”
“你说什么?”何绍明不敢确信,再次问道。
“何先生,我和国涛回来的路上,看到不少华人沿着铁路,正往旧金山赶路。联系琼昌得到的消息,华人被驱赶出家园,这件事应该是真的。”秦俊生严肃而低沉地说道。
“第一批被赶出家园的华人,已经到了chino镇。”魏国涛补充道。
“走,我们去看看!”何绍明招呼一声,随即连夜赶往chino小镇。
坐在东去的马车里,何绍明思索着。排华?何绍明知道,此刻美国还有排华法案。只是,这个排华法案针对的并非针对所有中国人。一八七二年起,李鸿章主持洋务运动。连续四年,每年派出三十名幼童去美国留学。当时美国社会、美国政府,都明确地表示出支持。一八八一年,清朝终止了留**童计划,当时的耶鲁大学校长,还就此事多次致函总理衙门,进行劝阻。民国时期,中国每年派往美国的留学生,每年多达几百人。其中一部分人选择在美国定居工作。这些人也没有受到排华法案的影响。
而反过来看,从一八五三年开始,大批的华工涌入美国。他们从事着开铁路、挖矿山等艰苦的工作,拿着很低的薪水。为美国创造了数不清的财富。然而,一八八二年,美国却针对华工提出了排华法案。何绍明记得,一位学历史的同学这样说过:“美国的排华法案,究其根本,是社会经济问题。华工的涌入,提供了打量的廉价劳动力。矿厂主、果园主、制造厂主、土地投机商、铁路公司老板对于吃苦耐劳的华工,是极其满意的。而对华工不满意的,则是普通工人。贫穷的美国工人,由于觉悟与认识所限,将自己的苦难归咎于外来华工的竞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工人参加工会罢工的时候,工厂主却雇佣一批华工来破坏罢工。从而将工人与工厂主的矛盾,变成了与华工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