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吏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府内,承办各项具体事务。所谓“府史胥徒,庶人之在官者也。”(注: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五《选举考八·吏道》。)胥吏既不是政府官员,也不同于平民百姓,而是介于官、民之间,为“官、民交接之枢纽。”(注: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五。)他们既受制于官,又佐官治民,是官对民实施专制统治的助手和直接参与者。从这个层面上讲,胥吏又是统治集团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或主行文书、或供役驱使,曾在两宋政治中起到过积极作用,同时亦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一、胥吏在国家政治中的积极作用
表面上看,胥吏作为各级官府中的具体办事人员,只是奉命处理各项琐碎的细务,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殊不知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务构成了封建国家统治的基础,因为国家的任何政策法令最终都要细化为各项具体措施,并由胥吏来加以贯彻实施,没有胥吏的参与和努力,再好的法令都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从这个意义上说,胥吏在封建官僚统治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容否定的。
宋代胥吏在各级官府中所发挥的作用之大,不仅超过了隋唐,亦为明清胥吏所不及。他们虽然卑贱如奴仆,却往往能够代官理政,越权行事,逐步成为官府中的实权派。土大夫惊呼:“近时吏强官弱,官不足以制吏”(注: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甚至将官府曹司形容为“公人世界”(注:叶适:《水心别集》卷一四《吏胥》。)。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即是官僚士大夫在处理政务过程中对胥吏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官员越倚重于胥吏,则胥吏在国家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加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