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飞刀史评杂论

第十一 纵横天下

字体:16+-

自春秋晋文公称霸以来,晋国一跃成为诸侯中最为强盛的国家,晋君世袭为中原盟主,楚、齐、秦三强皆长期为其所压制。春秋战国之交,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取得了晋国最为富庶且人口密集的河东、河内地区,可算是晋国最主要的继承者。魏文侯用李悝为相,吴起为将,实行政治军事改革,对外联合三晋走集体扩张之路,延续了晋国固有的强势,继续称霸于诸侯。然而,这种形势在齐-魏马陵之战和秦-魏河西之战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魏国先是武卒全军覆没,后又痛失崤函之险,再无称霸中原之可能,天下的地缘政治格局由此进入了秦齐东西对峙、三晋南北纵横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列国朝秦暮楚,策士纵横捭阖,风起云涌,海内鼎沸,但究其源头,这一切都应从魏惠王发起的“五国相王”开始。战国中前期,齐威王分别于桂陵与马陵两次重创魏军主力,魏国由此精锐尽失,秦国亦乘机向魏国发动进攻,占领了极具战略意义的河西之地,独善崤函之利。魏惠王面对秦国的逼人攻势,不得不改变其对于中原各国的敌对态度,山东诸国因惧怕强秦东进的势头,也接受了魏国的善意。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及一些小国前往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也承认了魏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自称为王。同年,魏惠王为拉拢韩国而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后魏惠王、韩宣惠王均携太子入朝于赵,与赵修好。为积极应对秦的连横策略,出任魏将的公孙衍于前323年发起世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结成联盟,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在现有的力量下,借外交手段以增强魏国的综合防御力量。但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最终还是失败了,没有达到联合抗秦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山东诸国对于“五国相王”意见不一,齐国借口中山国小弱,不承认其为王,并试图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去除王号;楚国为了迫使魏国亲楚,欲废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派楚军败魏军于襄陵,取八邑。魏惠王在齐、楚的双重打击,只好转而采用秦相张仪提出的魏与秦、韩联合攻齐的策略。前322年,张仪出任魏相推行“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连横策略,魏惠王不肯听从,秦随即出兵攻占魏国曲沃、平周等重镇,对列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关东五国重新支持公孙衍和施惠的合纵策略。前319年,魏国再次起用公孙衍为相,逐张仪回秦国。次年,公孙衍发起合纵运动,联合东方各国以抗秦兵。此次五国合纵攻秦之举,虽然名义上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参与,推楚怀王为合纵长,但实际上出兵和秦交战的只有魏、赵、韩三国,联军一路行至函谷关。秦国出兵反击,魏军再败,魏王怯,欲与秦讲和,五国只得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攻至韩邑修鱼,重创韩军,斩首八万二千。随后,迫使韩国屈服。是役“五国伐秦”最终以联军的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