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 “他们”千秋功罪后人说(1)(1/3)
他们是历史中特殊的一群人,他们有的贵为天子,有的位极人臣;他们生前集万千宠爱于一生,但身后却招致众多骂名;他们本想流芳百世,但却遗臭万年。一直以来人们对历史上这些将相罪臣的功过得失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兼时代不同,情势不同而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引得后人议论纷纷,他们也正是在这种议论中逐渐定位。历史已矣,现实犹在,相信历史终究会给他们一个公正的评价。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临天下,叱诧风云的人物。他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过去封建君主还没有谁超过他。但他却因为两条罪状:一是杀了四百六十个知识分子,二是烧了一些书,而背上了千古骂名。几千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评价不下来,我们权且把此事作为一个教训来谈。
秦始皇(约前259-前210),姓赢名政。13岁登基,39岁称帝,在位一共37年。在位期间,从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前221年灭齐,嬴政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10年之间,先后攻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朝。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赢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封始皇代代世袭。同时为了树立自己的皇威,他又规定:皇帝的命令称为“诏书”,皇帝的印信称为“玉玺”。并用“朕”作为皇帝自己的代名词。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为了巩固胜利果实,他对政治体制进行了大胆创新。首先,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立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有左右两相,为百官之首,总揽政务;太尉掌管军队;御史大夫掌图书秘籍,监察中宫。三公之下设廷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典客、典属国、少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中尉、将作少府、主爵中尉等多位上卿,分管各行政务,他们与三公组成中央政府。三公九卿之官,全由皇帝任免调动,不世袭。其次,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对六国地区的统治,秦始皇下令废除由来已久的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来又增至40多郡。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秦始皇首建封建朝廷,实行郡县制,这就建构了从朝廷到地方,从三公诸卿到乡里什伍的一套庞大的、多梯级的统治机构,大大地巩固了秦王朝的统治。第三,颁布了通行全国的法律。秦早在商鞅变法时,就曾经根据李悝的《法经》,“改法为律”,着手制定成文的律令。秦始皇根据维护统治的实际需要,又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了统一的内容及更为缜密的《秦律》,颁行全国。秦律竭力维护封建制度。它保扩封建土地所有制,严禁对封建国有土地和地主私有土地的侵犯。严禁贫苦农民和奴隶逃亡,尤其重视对“盗”、“贼”的制裁。第四,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开始的“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以及统一货币,是加强统治、维护统一诸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