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的“口香糖”(1/3)
微-能除口臭的食品有很多种,除了丁香和糖炒栗子,还有橘子、橙子等水果以及花椒、茴香等调料。清朝的男人去青楼嫖妓,吃完花酒都要再叫一盘糖炒栗子,究其原因,无非是想除除口臭,好跟神女同赴巫山。嘉庆时另有竹枝词:“寒火三更灯半灭,门前高唤灌香糖。”“灌香糖”指的还是糖炒栗子,这玩意儿甜香四溢,吃一枚美半天,小夫妻夜半过生活,用它清新一下口气再接吻,情趣陡然上升。清朝的北京人爱吃零食,特别是嘉庆年间的男人,身上常拴一荷包,荷包里装满胡椒籽儿,会客之前,那手先伸进荷包里,捏出一粒胡椒来,撂嘴里嗑。见人说话,一嘴的胡椒味儿,把口臭盖过去了。胡椒很辣,吃多了上火,除此之外,其功能跟我们的口香糖颇为类似。
“上当”的来历
微-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个大户人家姓王,世代经营当铺,家大业大,生意兴隆。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开始懒于经营了,就把资金存入当铺做入股的股东,日常的典当营业事务全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主持。寿苎酷爱读书,喜欢校刻书籍,对生意却并不精通,处理典当业务非常随便。王氏族人见此情景,都认为有机可乘,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中拿一些东西到当铺来典当。各人估定了高于物品本身的价格,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就这样,没过两个月,典当的资本就被诈骗得差不多了,一家资金充足的当铺破产了。“上当”原指去当铺典当东西,后来人们就把受骗叫“上当”。
清代也有假冒伪劣
微-据《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乾隆丁卯年(1747年),纪晓岚到京城参加乡试,住在一家小客店之中,他买了一支蜡烛,居然点不着,原来蜡烛是泥巴做的,仅是外面敷了一层羊脂。纪晓岚在京城还买了16块明代制墨师傅罗小华制的墨,装在一个大的旧盒子里面,像是很老的旧东西一样。买回去一用,那墨竟然是泥巴做成的,只是表面染成黑色,就连上面的白霜,也是放在潮湿的土地上长出来的。又有一回,纪晓岚的仆人花了两百文买了一双皮靴,觉得很划算,很是得意。一个下雨天仆人穿着新皮靴出门,回来却是光着脚的。原来靴筒是用乌油的高丽纸揉皱以后做成的,靴底则是糊上一些破的棉絮,旁边用布缝起来的,一着雨水七零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