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元典精神漫谈(1/3)
——与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的对话
熊召政:冯先生,您是第一个提出“元典”概念的人,我早就想向您请教文化元典问题。因为我下一部新作品想写《春秋》,需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士子精神,也需要了解今天的文化精神有哪些是从那时传承过来的,有哪些不一样?
冯天瑜:春秋这个时代,是中国的元典时代。元典这个概念,是我提出来的,现在被学界接受。元典是指人类中各文明民族跨入文明门槛以后,在文明初期所创立的那些最基本的典籍。跨入文明门槛,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文化人类学的标准,有两个或三个判定标尺,第一个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第二个是金属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第三个是城市的形成。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以后,在一开始的时候形成的第一批典籍,我们称之为文化元典。这个时候形成的东西,对这个民族乃至后来的整个人类的思想,有一种方向性的指示作用。
世界上的主要文明民族,不约而同地,大体都是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进入了文化元典时期。印度有吠陀经,接着又有佛经。当然,后来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是佛经。佛祖释迦牟尼和孔子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的人。直到公元前2、3世纪,经过佛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三次结集之后,佛经才成书。再有就是希伯来文化的元典,即后来形成的《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形成的。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又形成了《新约全书》。再就是希腊元典,即希腊群哲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自己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的言论都是由他的弟子记载、整理的——这和孔子十分相似,《论语》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孟子》也是孟子门徒整理的。中国最早留下自己著作的是荀子。《荀子》一书是由荀子自己写的。而“两希”(希伯来和希腊)就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