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的悲剧意义(1/3)
——在长江大学纪念张居正诞辰4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感谢荆州市委领导的邀请,也感谢长江大学组织了这场座谈会,让我有机会在这里聆听各位老师、专家、朋友们充满**的发言。在座的有很多是荆州文化理论界的精英。大家对产生于自己故乡的大政治家张居正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当然,这评价不是溢美,不是出自于乡情,而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我认为目前对张居正的评价不是高了而是低了,包括朱东润、黄仁宇、黎东方、韦庆远等先生的评价都不是高了,而是低了。我不是情绪化地作出这一论断,而是经过认真研究思考,得出这一个结论。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意见。
第一,关于张居正的执政能力问题。如果我们读官方修纂的明史,就会发现,对张居正的评价并不高,今天我们看到的《明史》,是由康熙朝的桐城张廷玉主编的。北大教授马振方先生曾写文章,批评我粉饰张居正,马先生治学严谨,对他的批评我抱有敬意。但有一点,我提出来与马先生商榷一下。张廷玉在修《明史》时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必须要摸清康熙皇帝的历史观。康熙的情形,与万历有相似之处,也是少年登基,大臣辅政。辅助康熙的大臣叫鳌拜。这个鳌拜很跋扈,全然不把康熙这个少年天子放在眼里,因此康熙受了很多屈辱。他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后,便设计铲除了鳌拜。张廷玉在修《明史》时,不能不顾忌康熙的这段经历。因此将张居正与鳌拜同等对待,定位为权臣,加以贬低。
所谓权臣,就是使用了不应该属于自己的权力。的确,历史界一直说他是权臣,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钱穆等,写过很厉害的抨击文章。也有人写文章反驳,如我们湖北浠水人徐复观先生曾撰文严加批驳,批得最厉害的是黄冈的熊十力先生。一九五零年,熊先生写《与友人论张江陵书》。我在湖南的一本杂志上曾经撰文说,康熙版的《明史》是康熙的历史观,今人如果据此论述明代人和事,今人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康熙的思想、立场和史学观。即便是康熙,也说过:“彼时主少国疑,使君不朝纲独握,则道旁筑室,谁秉其成?亦未可以揽权罪居正。”这样的话,可见康熙还是欣赏张居正的。他没有将张居正与鳌拜画等号。张廷玉不敢对张居正多加赞扬,恐怕除了揣摩圣意之外,他自己也有一些清流思想在作祟。所以说,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多看明代当时人的著述。他们对张居正的评价,有三个重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