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篇 印度部派佛教概论(1/3)
佛陀为适应众生根器,演说八万四千法门,在原始佛教时代,诸大弟子便已随个人的性格、思想、专好以及对教法的实践,而呈现出迥异的风格[12]。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后来更因时空因缘改变,后代佛弟子根性不同,对佛法义理也以不同角度诠释、探究,由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逐渐形成印度部派佛教的发展。
根本分裂: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
佛陀入灭后百余年,僧团对外的弘化日广,面对各民族、语言、风俗、文化的差异,佛弟子对佛法义理及戒律行持也出现意见上的分歧,僧团首度分裂成主张积极前进,以革新派比丘为主的“大众部”,和思想偏向传统保守,以长老比丘为首的“上座部”。
依据北传佛教[13]说法,部派分裂的主因在于教理上的见解不同。《大毗婆沙论》[14]和《异部宗轮论》[15]记载,认为僧团发展应以自由、进步为特色的大天比丘[16],以“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一偈所说的“大天五事”[17],表达对阿罗汉证果五项教义的新见解;持反对意见的上座部长老,为此与新进思想派比丘争论不已。在阿育王[18]亲自协调的决议中,新进派比丘获胜,上座部长老比丘因此不得不离开鸡园寺[19],远赴西北迦湿弥罗国[20],僧团正式分裂为“大众部”和“上座部”。
另外,南传佛教[21]则认为,部派分裂是由于佛陀入灭后的百年之间,东方毗舍离跋耆族的跋阇子比丘[22]提倡“十事”新说,与西方主张严持戒律的耶舍长老,引发行持上的争议[23]。耶舍比丘获得离婆多长老[24]协助,邀请七百位圣贤比丘为律典作一结集,并在集会上一致决议“十事非法”[25];而主张此十事可行的比丘也同时举行结集,因此而造成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