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历史

第三章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

字体:16+-

第三章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1/3)

佛教在印度流传一千六百多年,探究其盛衰兴替的原因,从僧团内部来说,与僧团本身在教义教法上的实践与开展方向有关,从僧团的发展来说,则和诸王朝的信仰选择有绝大关系。历史上,由于印度王统向来复杂,不仅大小国林立,且征伐、并吞不断,故本文仅依时序,针对几个重要王朝的佛教发展状况,作一梗概介绍。

一、孔雀王朝(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顷)

孔雀王朝约创立于公元前317年[1],乃佛陀涅槃后第一个统一全印度的王朝,建都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的华氏城。三传至阿育王(约即位于公元前270年),文治武功达于鼎盛,成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国,其对佛教护持弘扬之功,亦无出其右者[2]。阿育王所推行的轮王政策,重要内容如下:1.于石崖或石柱上铭刻生活道德的训诫法敕[3];2.广建寺院,供养僧众;3.于全国修建八万四千佛塔;4.设立“正法大官”,力助弘化;5.举行第三次经典结集。由于阿育王的笃信及推展,人民信仰日盛,佛教遂成为国教。

阿育王在第三次结集后,即派遣传教师前往印度边境及国外弘化,其范围远至希腊、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此划时代的胜举,由于传教师传承的部派不同,以及因应当地风俗民情的需求,进而产生特色殊异的新部派,或促使原有部派的再次分化。阿育王执政三十余年,使佛教走向国际化,其对佛法传布的贡献和以佛法治国的政策,为后世轮王治世留下最佳典范。

二、巽伽王朝(公元前180年—前80年顷)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殁后,逐渐失去统治势力,案达罗王朝在南印度独立,希腊、波斯等异民族亦窥近西北方,印度又呈分裂状态。公元前178年,孔雀王朝大将弗沙密多罗在婆罗门国师协助下弑君自立,改号巽伽王朝。王即位后,进行大规模戮僧毁寺的排佛运动,使得佛教兴盛的中印度顿时寺空僧绝,史称“中印法难”[4]。由于逃亡的僧众多往南印度或西北印度,反而促成以南方案达罗为中心的大众部佛教及北方迦湿弥罗、犍陀罗为中心的“有部”佛教的发展。其中上座部中的分别说部,因与大众部思想相近,故往南后即与大众部同化,往北则影响有部譬喻师[5]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