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历史

第五章 佛教的东传

字体:16+-

第五章 佛教的东传(1/3)

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依史料记载,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秦始皇四年(前243年)西域僧人室利房十八人赍持佛经来长安”[1]、“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讨匈奴时得金人,安置于甘泉宫”[2]、“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等[3]。然在诸传说中,一般以“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的说法最为有名[4],三国以来即被盛传。

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此事云:“汉明帝梦一金人于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于彼遇见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邀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二僧住处,今雒阳门白马寺也。”因此在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是为佛教传入之年。明帝为纪念白马驮经,将二僧所住的鸿胪寺[5]改名为“白马寺”[6],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尔后,凡僧尼所住之处即称为“寺”。白马寺被后世佛弟子尊为“祖源”和“释源”,而二僧所合译的《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之后,陆续有梵

僧来华,他们主要经由丝路[7]前来。然梵僧弘化有显著事迹者,始于东汉末年以洛阳为中心的译经工作。据《开元释教录》载,从桓帝到献帝(189—220)的四十年中,译有经典一八七部三七九卷,这说明中国佛教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而译经高僧中以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最具代表性。

安世高,原为安息太子,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东来洛阳,二十余年间,致力译经,共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四谛经》、《八正道经》等三十余部,多为小乘禅数“阿毗昙”之学[8],是中国早期传译小乘思想的第一人。其次第禅观的修行及传译的平易精简,对佛教的传播贡献卓著,是中国早期佛学流布的奠基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