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佛教历史

附篇 中印佛教的流传

字体:16+-

附篇 中印佛教的流传(1/3)

佛教源于印度古国,经过二千五百余年的流传,至今成为世界大宗教,期间以传入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13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后,南传佛教仍囿限于南亚诸国,而北传佛教自传到中国后,于隋唐八宗并起,大放光彩,进而传入日本、朝鲜,乃至西方国家。汉传佛教在佛教史上扮演着承先启后的重要角色,中印佛教的流传值得吾人加以研究。

一、印度佛教的流传发展

太虚大师依据思想主流将印度佛教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小行大隐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

佛陀应机说教,而有小乘、大乘教法的不同,如弟子中悲智双运的舍利弗、护法卫教的目犍连、度化边民的富楼那,都是大乘根性的佛子。近代学者称佛陀时代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佛陀入灭后,主张头陀苦行的大迦叶尊者主持结集,弟子们对佛陀教法的不同诠释,已埋下日后部派分裂的种子。百余年后,佛教首度分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史称“根本分裂”。尔后逐步分裂,各立支派成二十部,即所谓“部派佛派佛教”[17];数百年间所传的教法多为声闻、缘觉的小乘佛法,故称佛教史上的第一个五百年为“小行大隐时期”[18]。

大主小从时期——约公元2世纪至7世纪

从公元2世纪马鸣、龙树菩萨开始的次五百年间,大乘佛法从潜隐不张的时期走向康庄大道,高树法幢,一时大乘菩萨人才辈出,小乘佛法也就退于次要、从属的地位,称为“大主小从时期”[19]。

初期大乘佛教以《般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维摩经》、《华严经》等为代表性经典[20]。中期大乘佛教的思想主流发展为空、有二宗,即中观派以龙树《中论》为基础宣扬般若空观;瑜伽派以弥勒为开祖,于般若空性上,注重瑜伽行,建立唯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