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茅公“五卅”文章(1/3)
前些日子与某学院的文学系的同学座谈,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便是一所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教授,重新给现当代中国作家排座次,这本是一件见怪不怪,其怪自灭的事。但如今好事之徒甚多,无聊的小报也不少,于是沸沸扬扬,成为1994年尾文坛一条花边新闻。
其实,中国新文学开创者之一的茅盾先生,一巴掌被这位教授从第四位打落下来,而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则被推崇到这个星座上。纯系个人见解,他愿意这样看,有人愿意这样听,都无伤大雅。正如那位与阿Q先生谊属同乡的老通宝先生,不相信洋蚕种,非相信土蚕种一样,也如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时那位拖辫子的辜鸿铭教授,爱闻女人裹脚布的臭味一样,属于嗜痂之癖,不必太当真的。
紧跟着,另一所大学的中文系连忙呼应,下聘书请金大侠任该校教授。可见中国人对于名次观念之深,因为哪怕随便上个主席台,吃酒席,集体照相,也得把座位前后左右,斟酌备至,商量再三。金庸先生的行情忽然见好如此,以致堂堂学府,慌不迭地奉上教授桂冠,某学术性出版社连忙出全集凑趣,这倒变得有些可乐了。
上尊下卑,长幼有序,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一部分。而纲常就是对付像老通宝这种永远在压迫的最底层的老实农民的,祖先当了长毛,还得逃回来当地主的奴隶。流氓无产者阿Q,就洒脱多了,如果他革命成功,不但要睡赵司晨的妹子、邹七嫂的女儿,在赵庄领导人中间,说不定还会有他一个座位呢?所以,这种排座次行为,实际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政治文化现象。由于历朝历代的农民革命,都是一呼隆地揭竿而起,谁不比谁多一块,但谁也不比谁少一块,只有经过造反、起义、失败、成功、转战、流亡、内讧、互斗之后,才逐渐形成领导集体和领导人物。于是,权力的分配就体现在排座次上了。因此,这种水泊梁山式的谁坐头把交椅,谁坐二把交椅,甚至火并,甚至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绿林气息,由来以久,深入人心骨髓,我们这位教授,好像也难能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