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之中,除了郑鸿逵部是水师外,其他诸部都是陆师,虽说江南之人普遍会水,但坐船水战却不是一件简单之事。
千艘战船,于江面上来往穿梭,如何驾驶舟船?同敌接战后,又如何作战?如何配合?这都需要经历训练。
明军集结于镇江,欲渡河援扬,阮大铖自然命人操练全军,演习水战,但毕竟明军训练时日尚短,除了郑鸿逵部,其余明军都不算精通水战。
郑鸿逵为渡江先锋,指挥十万大军渡江同清朝水师开战,但他知道以明军的情况,很难同清军水师抗衡,随行连舟之计。
江面上,郑鸿逵将四百艘福船、吴淞船,以铁锁相连,首围相顾,令方国安一部精锐明军带着左懋第、陈子龙等新募之军,八万余人为此战为主力。
福船、吴淞船都是明军的大型战船,船上楼高如城,备大佛朗机火炮,碗口统等各种火器。
方国安部和新募之军都不善水战,郑鸿逵行连舟之计,铁锁连舟,上铺木板,使大军如踏平地,以陆战之法来对抗清军水师。
为了防备清军火攻,郑鸿逵还令士卒以泥涂船,再备长木、长竹,以应万全。
郑鸿逵则同王威部,则座海沧船、仓山船、车轮舸等中小型战船,护卫连舟。
十万明军在长江上展开数里,望之如山,气势夺人,似有一扫江面上清军兵船之势。
王彦站在南门城楼上,以千里镜观来援兵船,只觉得犹如一堵长墙在江面上运动,顿时心中喜悦。
扬州守军苦守六十六日,百姓死伤惨重,只剩五十万人口,而且十五至四十岁以内的青壮差不多伤亡殆尽,王彦剩下不足三万大军,几乎已经得不到补充。
近两个月的大战,扬州的血都快要流尽。如今援兵终于出现才长江之上,令王彦心中一阵激**。
“苦战两月,王师终至,扬州有救了!”王彦放下千里镜,感叹地说道:“陛下没有忘记吾等,朝廷没有放弃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