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以限制平民百姓的流动。
在明初,这种严厉的控制政策确实得到了很好的实施,比如,有史料记载,曾有一农户,因祖母急病外出求医,走的时候太匆忙,竟然把县衙开的路引给忘在家里了,结果被常州吕城巡检司查获,准备送法司论罪。这事都惊动了明太祖,最后明太祖法外开恩,这农户才免于治罪,可见,明初对人口流动的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平民基本没有流动的自由,想外出经商或务工都相当的麻烦。
那么在如此严密的户籍制度控制下,明朝的商贸活动为什么反而兴盛起来了呢?
其实,这主要还要归功于明初实施的另外一项制度,开中制。
所谓开中制,简单的说,就是商人自费把内地的粮食、布匹,茶、豆、麦等生活物资运到边防,卖给当地驻军,然后官府用盐引补偿,运多少物资,给多少盐引,然后拿这个盐引到盐场去领盐、去销售,让商人赚取食盐的差价。
开中制的由来,则源于大明九边后勤补给的问题。
明朝洪武时期为了防卫瓦剌和鞑靼对中原的袭扰,设立九边进行防御,由于九边距离帝国的统治中心遥远,后勤补给困难重重,为了减少这种负担,明太祖与山西商人达成了一个协议,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
这样,朝廷减轻了九边补给的负担,山西商人则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这就是开中制的由来。
可以说,开中制的施行,为明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耗费军粮马草无数,但是没有造成汉武帝时期那么极端的民怨沸腾的局面,开中的功劳是无与伦比的。
大明朝廷尝到了开中制的甜头,于是便慢慢将开中制推广开来,到了后面,凡是有驻军防守的地方,商人都可以运送粮草等物资过去,以换取盐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