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座力炮以间接瞄准的方式开火,也就是通常说的抛射,精度确实很“感人”。
第一发炮弹落在了“巴尔卡斯”号前方大约两百米开外,除了炸起几十米高的水柱,并没有产生别的作用。第二发炮弹直接掠过油轮,落在了左舷一百多米之外,而且在入水之后没有引爆。第三发炮弹落在油轮右侧,距离油轮差不多有两百米,而距离正在发起冲击的摩托艇还不到一百米。
大概担心误伤了自己人,母船在打出三发炮弹之后就停止了炮击。
必须得说,无座力炮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
无座力炮大行其道,其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对于普通火炮,无座力炮得益于基本原理,能够装到轻型平台上,比如说在二战中大规模生产的威斯利吉普车,获得远远超过牵引火炮的机动性能。配合在战后出现的聚能破甲弹,无座力炮在近距离反装甲战斗中拥有极高的作战效率。更何况,受到观瞄设备的限制,牵引式反坦克炮在实战当中的射程也不会远到哪里去,通常只有几百米,跟无座力炮相比没有多大优势。相对的,牵引式反坦克炮更加笨重,对牵引平台的要求也很高,还需要专业炮手。就总体来说,无座力炮是那个时代最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之一。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是唯一可以直接配发给基层步兵部队的反坦克武器。
不过,也就风光了几年,在反坦克导弹问世后,无座力炮就成了昨日黄花。
同样是配发给步兵的反坦克武器,跟反坦克导弹比,无座力炮唯一的优点,也就是价格低廉,炮弹比导弹便宜得多,能够大量使用与消耗。可即便如此,无座力炮也无法跟单兵火箭筒媲美。单纯就作战效率来说,需要由车辆搭载的无座力炮肯定没办法跟反坦克导弹与火箭筒竞争。事实上,就连性价比也不值得夸耀,毕竟在无法摧毁敌人坦克的情况下,再廉价的武器都是烧火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