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麦收巡查的结束要远远比姜云明预想中的要快。
仅仅是和杜如晦逛了三天姜云明就决定返回长安了,他不是来巡视麦收状况的,这三天的巡查结果就已经足够了。
蓝田县的情况只是个例,但也可以说是很普遍,因为其他的地方虽然没有像蓝田县那边一丁点儿麦子都没种但也很有限。三天后姜云明只是粗略统计了一下,大唐如今的耕种格局大概是新粮比旧粮能达到一个8:2左右。
当然了,只有北方是这样的,因为新粮粮种的推广并没有往南方去。
8:2,这个比例属实是失衡了,而且失衡的太过恐怖了一点。
这个比例即便是倒过来也比姜云明预想中的要高,因为在他的计划中新粮和旧粮的比例要在1:9才最适合眼下的大唐。
红薯不适宜作为主粮,最适合它的位置其实应该是灾荒储备粮。后世红薯的耕种面积极小极小,可能一户人家也就种个一亩半亩地的,所以说1:9的这个比例还是有些高,但却是最适合大唐的。
大唐不比后世,后世有令人尊敬的大德鲁伊花费毕生精力去研究粮食,水稻的亩产早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两千斤,即便是把土地贫瘠度等各种问题都算进去最少也是超过千斤的。
大唐怎么比?
所以说1:9的比例是比较适合眼下的大唐的,或许再把之后几年人口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的问题考虑进去的话,2:8或者3:7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8:2这个比例实在是高得让姜云明难以接受,而且这里面的两份大部分还是在像他和杜如晦这种支持国策的官员身上。
土地的所属权虽然属于朝廷了,但食邑权还是保留了下来,这才能让姜云明和杜如晦等人干预到这些土地上要种植的作物种类,不然的话这仅有的两份怕也是要被红薯占领。
所以他这次学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