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弗兰肯斯坦

3

字体:16+-

我满十七岁时,我的双亲决定让我进入因格施塔特大学[1]就读。在此之前,我读的是日内瓦学校,但家父认为我应该接触祖国之外的风俗民情,我的教育才算完整。因此我动身的日期定在不久之后,但在启程之日到来之前,我便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不幸——预示了我悲惨的未来。伊丽莎白得了猩红热,她病得很重,性命垂危。她生病期间,我们屡次劝母亲别亲自照顾她。她起先同意我们的恳求,但她一听到她最疼爱的孩子性命堪忧,就再也无法克制焦虑。她在伊丽莎白的病榻旁照料;她无微不至的照料战胜了这恶毒的疾病——伊丽莎白活了下来,但这考虑不周的做法却害了救她的人。照顾她的第三天,家母病了。她发着高烧,而且出现令人担忧的症状,照护人员脸上的神情预告了最糟的结果。即使临死前,这位善良的妇人依然坚毅慈祥。她让我和伊丽莎白牵起手。

“我的孩子,”她说,“我对未来幸福的希望,全寄托于你们的结合。现在这个期待将成为你们父亲的慰藉。亲爱的伊丽莎白,你得为我幼小的孩子担起母职。唉!真可惜我将被迫离开你们;我一直快乐幸福,真舍不得离开你们!但我不该这么想,我会尽量愉快地接受死亡,期待和你们在另一个世界相会。”

她平静地死去,遗容依然带着慈爱。无法挽回的憾事斩断了最亲密的羁绊,我用不着描述深受其苦的人心里的感觉、灵魂的空虚,以及表情中的绝望。我们一向与她朝夕相伴,她仿佛我们的一部分,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说服自己,她永远不会回来了——那双我们挚爱的双眼中的光辉已经熄灭,熟悉而亲昵的声音沉默了,再也无缘听见。这是最初那段日子的感受。随着时间过去,明白了憾事确实发生,真正的哀痛才开始。然而,有谁的挚爱能完全逃过那双残暴的手?我何必叙述所有人都曾经历,也必将经历的悲伤?哀痛终将不再是必需的,而成为一种沉溺;嘴边萦绕的微笑虽然可能显得不敬,却不会完全消失。家母过世了,但我们还有必须完成的责任。我们必须和其他人继续我们的人生,庆幸自己没被死亡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