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2月23日,“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先在《清议报》上连载,后又汇集成册,第一次对戊戌维新运动从整体上进行描述,建立了一个以康有为为领袖、以康氏政治活动为主线的戊戌维新运动叙述框架。……纵观晚清政治史研究的现状,今人对戊戌变法的整体理解,从主流上讲,依然未能摆脱康梁话语系统的基调。而康有为自编年谱与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相表里,实为支撑这种话语系统下戊戌变法叙述框架的核心文献。”⑴
遗憾的是,时间已过去了120年,至今还有很多人尚未醒悟,仍有意无意地在康梁等人精心布置的历史迷宫里青灯黄卷,皓首穷经,甚至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著书立说,传道解惑,戴着教授、博导、专家的高帽子“理直气壮”地误导他人。正如南开大学历史系李喜所教授提示的那样,“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约下,无论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学术研究中,都会积淀一种几乎人人无意识地去恪守的固定的思维方式。”⑵要想实现新的突破,不断把戊戌变法研究引向深入,就应主动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打破康党及其徒子徒孙精心炮制的戊戌变法叙述框架和言说“规范”,破除迷信,走出误区,回到历史现场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学术研究。现提出一些初步设想,希望引发大家的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