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将倾之帝国突围

#第一节 观念之误:帝党=维新派,后党=守旧派,因人而废言

字体:16+-

在难以计数的戊戌变法研究成果中,最常见的字眼是帝党、后党以及守旧派、维新派。而且,帝党等同于维新派,后党等同于守旧派,已成为“口头禅”。

“在以往关于戊戌变法、特别是在有关这一事件的人物研究中,人们往往习惯于首先区分政治派别,如所谓后党、帝党、改良派、洋务派、顽固派等,然后按照一定的、先入为主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尺度去描述其思想主张与社会活动,再进而做出肯定的或否定的结论。凡属‘帝党’和改良派人士,则肯定之,颂扬之;凡属‘后党’和顽固派人物,则否定之,批判之;凡洋务派人士,则贬多褒少,形成了以人划线、以派别定功过是非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和分析方法制约着对戊戌维新运动作更深入的研究。”⑶

为了表述得更加直观、形象、简明,不少学者还特意画出表格,将有关历史人物对号入座,一一进行比较。这种“划线线”、“排队队”、“贴标签”式的研究法,好像是一目了然,言简意赅,实际上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机械化。

世界上最复杂的,莫过于对一个人的定性。因为,世界充满矛盾,而生活在矛盾世界中的人,是很难用固定的标准来划分的,就像一个人的性格,属于内向还是属于外向,不宜随便下结论。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人的性格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个人在变法大潮中的功过得失呢?

在学术专著《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⑷中,就将晚清帝、后两党的主要人物按“派系”专门列出表格。在帝党中,分为南派(翁同龢为代表)、维新派(康有为为代表)和泛亲帝势力;在后党中,分为醇系(奕譞为代表)、神机营系统(荣禄为代表)、淮系北洋(李鸿章为代表)、北派(李鸿藻为代表)和泛亲后势力。看似分得很细,稍加分析,便能看出许多“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