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自由、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领先世界、灿烂辉煌的基石。但是,自西汉以来,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历朝统治者所采纳,学生们学的大多是汉代以前的《四书五经》,陈芝麻烂谷子,“诸生往往皓首而不能穷”(孙家鼐语),学用脱节,消磨了多少代人的大好年华?此后,中华文明步入了一条“死胡同”,思想被禁锢,智慧被压抑,就像一个长期吃偏食的孩子,越来越发育不良,智商和综合素质大受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屡战屡败,丧权辱国,病根就在于此。
戊戌变法期间,康梁派出于私欲,利用所把持的编译局编写教材的机会,任意篡改经典、排除异己学说,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孙家鼐在《奏覆筹办大学堂情形折》中予以严厉批评:“若以一人之私见,任意删节割裂经文,士论必多不服。”他还以史为鉴,对这种“学霸”作风予以痛斥:“昔宋王安石变法,创立三经新义,颁行学官,卒以祸。宋南渡后旋即废斥,至今学者犹垢病其书,可为殷鉴。”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盖学问乃天下万世之公理,必不可以一家之学而范围天下”的教育思想。或许可以这么理解,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正是对孙家鼐“学问不可以一家之学而范围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为了做到学以致用、专才专用,孙家鼐还建议朝廷采取长效机制,使“学政治者归吏部,学商务、矿务者归户部,学法律者归刑部,学兵制者归兵部及水陆军营,学制造者归工部及各制造局,学语言、文字、公法者归总署及使馆参随,终身迁移不出本衙门”。这些思想,至今也未过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