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鼐与翁同龢的手足情谊初论
晚清时代,特别是清朝末期,正像每个王朝灭亡前夕那样,朝野都会出现一些显明的征兆:
民间,天灾人祸接二连三,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太平天国还未剿灭,捻军又在淮河两岸揭竿而起;捻军被镇压,回民又在西北造反!官军疲于奔命,按下葫芦起了瓢,平定东方奔西方……
朝廷,文臣武将都预感到大厦将倾,按奈不住心底的恐慌和树倒猢狲散的焦虑,他们纷纷卸下雍容华贵的面纱,在最后的机会里,能捞的大捞特捞,为今后未知的生活准备“冬粮”;捞少的或捞不到的,便痛下杀手,举报政敌,弹劾冤家。“同、光朝局,翁(同龢)久师保,罔不预闻,恭、醇二王隐争政柄,翁初善恭,而后附醇,既引(孙)毓汶,孙乃假醇去恭,并且去翁。恭本恶孙,昔予重谴,甲申易枢,正修其怨。其后起恭罢孙,翁为之主,乃有乙未之报;戊戌恭殁,未逾月而翁被逐,传者谓出遗命,孙实发之,亦可信也。光(绪)初训政,渐启门户,南沈(桂芬)北李(鸿藻),各有援引;二张(张佩纶、张之洞)标榜,互相倾轧,滇案越防,卒至十年而未已……”⑴同朝为官,仿佛是“冤家路窄”,不打个鼻青脸肿,不闹个鱼死网破,谁也甭想落个消停!
“既生瑜,何生亮”,同行是冤家,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却是片面的。因为同行可以是冤家,也可以惺惺相惜,象李杜(唐朝李白、杜甫)、苏黄(宋朝苏轼、黄庭坚),不就是生动的例证吗?由于孙家鼐、翁同龢同为帝师,同朝为官多年,所以,有人撰文指出,他俩是一对政敌。我认为,回到晚清历史现场看一看,从1862年4月25日(同治元年三月二十七日),翁同龢与孙家鼐(字燮臣)作为同考官,“晚与燮臣谈”,两个人正式结交,到1898年7月1日,翁同龢被朝廷“开缺回籍”,离开北京,长达36年。有足够的理由证明,就在洋务派、保守派、清流派,帝党、后党……你掐我咬、争斗不息的乱局中,帝师孙家鼐(字燮臣)、翁同龢却亲如手足。翁、孙是政敌之说,完全是血口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