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南:中国考古探秘纪实文学丛书(全11册)

“三焰食日”之谜

字体:16+-

由于甲骨、铜器多为考古发掘而得,其中甲骨文、铜器铭文记载的天象、历日是当时的记录,这些记录不像文献记载,成书较晚,真伪掺杂,因而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在已发现的铜器铭文中,除月相外,未发现其他天象的记录。因而,甲骨文中的天象记录就更加珍贵,其中的日月食记录,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可望得出天文定年结果的重要依据。

在已发现的十五万片甲骨中,被学术界认为可以用来推算的日月食记录有:

1.宾组卜辞中的五次月食记录。

2.宾组卜辞中一条被释读为“三焰食日”,并认为是日全食见日珥的记录。

3.历组卜辞中五条带有干支,并且可能是日月食的记录,其中一条记“日月有食”,三条记“日又哉”,一条记“月又哉”。

在以上三种天象记录中,有关宾组卜辞五次月食记录的可信性,学术界没有争议,并且经学者们研究,这组卜辞属商王武丁到祖庚时期。在三千多年前,于这一不太长的时间范围内,竟有五次月食记录,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历组卜辞中,关于卜辞的时代和所记是否为日月食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较大的争议,尽管断代工程开始后,学者们又进行了重新研究,但由于仍存异议,工程专家组决定,历组卜辞的记录暂不作为依据用于讨论商后期年代。用于工程讨论的只有第一、第二两种天象记录。

前面略有介绍,任何一个民族先民的语言和文字,同后世相比都不是一致的,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都与当时流行的口语无关,或许是受到原始书写工具的影响,作为一种像“结绳记事”一样纯粹的“记录文字”,写起来当然是越简略越好。中国古文献中曾有“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记载。书契就是指刻在竹、木、骨、甲上的文字,已发现的甲骨文和最早的陶文是用刀契刻在甲骨上或陶范、陶坯上,再进行翻铸或烧制的。由于写作工具的限制,一件事情不可能像现在一样下笔千言,它需要言简意赅,能帮助记忆就可以。如“乙卯允雨”就表示乙卯那一天下起了雨。由于有些书契太过于简单,出土时有的又难以辨识,这就需要有一个正确释读的过程。如果对某字释读不准确,那就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