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南:中国考古探秘纪实文学丛书(全11册)

青铜来源何处

字体:16+-

通过古代文献和现代考古发掘实物双重研究成果证明且正在证明,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及周边的几个附属国,不但盛产羽毛齿革之物,金属产品也占有领先地位,尤其是铜、锡等有色金色金属的储藏量与开采冶炼之盛,是北方中原诸国无法匹敌的。

就当时的具体情形言,小型铜矿与锡矿,北方诸国大多数皆有发现和开采,但称得起大型或超大型铜矿者,则是江南一带所独有,且只分布于楚、吴、越三国之间与周边相邻地区,其他各国同样没有这一天赐地设的福分。楚国的大铜矿藏多集中于现在的鄂东南以及与鄂东南相连的赣西北,即今大冶、阳新、瑞昌诸县。这一带矿产品优于吴、越,其铜矿早在商代中期就已开始采炼,在春秋时代已达到很高的采炼水平,从遗址中出土的日用陶器可知,采矿者是扬越人。楚成王时代,南抚扬越,北收弦、黄,东征徐夷,控制了大别山南北的通道,使长江中游的铜矿成为囊中之物,开采与冶炼技术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高峰。20世纪中叶发现的大冶铜绿山古矿井和古炼炉,表明春秋时代的采铜、炼铜工艺,已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

铜绿山在大冶县大冶湖旁,山势作西南——东北走向,长约两公里,宽约一公里,其间所有山头都在海拔一百米以下,山中有丰富的铜、铁矿床,且有金、银、钴等共生。山以“铜绿”为名,恰如同治年间编撰的《大冶县志·山川志》所云:“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相传此处为“古出铜之所”。地下有铜矿,则地上有“铜草花”,每逢春夏之际,铜草花星散于山野之间,成为当地颇有特色的景观,故名铜绿山,亦即铜绿色的山丘之意。原矿久已荒废,1965年重新开采时发现古代采矿遗迹。1973年,当地开采者从古矿井深处发现大型斧形铜凿,遂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1979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一支工作队与地方考古队一起,在铜绿山几个地点同时进行发掘,从而证实此处铜矿开采始自西周,还有可能上溯到殷商末年,春秋战国之际开采和冶炼达到鼎盛。在全世界年代最早的同类遗址中,铜绿山不但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且是水平最高、保存最好的至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