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被收复了,一直以来被动的外交局面,终于有了转机。整个清廷无不欢呼雀跃,称赞曾纪泽之功,左宗棠与郭嵩焘相继上奏,举荐曾纪泽,希望朝廷能够委以重任。然而,李鸿章虽然表面上,也称赞曾纪泽为国出使,不辱使命,为大清国国体贡献许多,可内心却始终对曾纪泽的种种“反抗”行为甚是反感。李鸿章想起曾纪泽奉命使俄之前,在伦敦致书自己,谈了关于伊犁、沙俄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以及英、俄之间的关系与一旦中俄交兵的利害关系等等,俩人曾有短暂的对话。
李鸿章道:“与沙俄国决裂,不会大有伤害,此去沙俄国谈判,不必过于看重伊犁之地。”
曾纪泽反驳道:“俄将高福满掌管西路各回部,对新疆虎视眈眈。去年地山议约时,沙俄国皇帝将他调回商议,他想要与左公决战,不愿送还伊犁,但是沙俄国皇帝和官员们贪图通商、分界的便宜,就同意了签订。今废除此约,另外签订新约,正合高福满心意。”
李鸿章心想:常言道“成王败寇”,如今曾纪泽与沙俄国谈判成功,又收复伊犁,居功至伟,只可惜他过于执拗,未来恐怕不能为我所用。晚间,他刚从衙门出来,走在回家的路上,颇感乏力。此时听到街道旁的茶馆中,有几个百姓围坐在一起,正在议论曾纪泽收复伊犁之事。有一个百姓兴奋道:“听说左大人抬棺去了,誓死要收复伊犁,没想到曾纪泽靠自己那张嘴就收复了,真是张仪苏秦在世啊!”
另一个跟着道:“反观我们朝中某位大臣,前面跟英国人,签了多少条约,都是给洋人好处的。这次听说他还直接责备曾大人,附和左大人准备武力收回伊犁的观点。还说什么边境左宗棠部下的数万人早就饥疲已甚,成为强弩之末,一旦开仗,首尾无法兼顾,到时候,再失数城,弄不好得达到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