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统秦天

二、春秋战国时国家形态的转型

字体:16+-

从周平王东迁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东周”时期。东周又分为两段:前期为“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史书《春秋》;后期称为“战国”,得名于汉代刘向编著的《战国策》。

随着当年分封出来的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关系越来越远,加之各封国内发生的沧桑巨变,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停止或减少对周王室的纳贡。

周王室财政拮据。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时,即位的桓王无力置办丧葬用品,派人向鲁国要钱。周襄王时,王室没有像样的车子,又派人到鲁国去讨。

西周时,周王室控制着从镐京到洛邑一千多里的土地。平王东迁,王畿面积缩小了约一半。而到周襄王时,天子的直辖区域更缩小到不足二百里,形同一个小诸侯国。与此同时,一些诸侯国则在吞并小国、弱国的过程中壮大起来。齐、晋、秦、楚等国在分封之初,都仅有百里或五十里,可到后来,这些国家的面积数倍或数十倍于此。比如楚国就号称“地方五千里”。诸侯与王室的地位就颠倒过来了。地盘缩小,经济困窘,政治失势,王室衰微,天下“共主”名存实亡。

而另一方面,一些国力强盛的诸侯争相称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这些霸主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借助周天子的权威,以压服其他诸侯国。他们成为实际上的“共主”。为了争当霸主,各国着手进行政治改革,以增强自己的势力。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与各国内部改革与反改革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局面。不过,有一些迹象是明显的:军功贵族的势力在上升,军政大权逐渐落入卿大夫手中。正如孔子所说的,原来的“礼乐征伐都决定于天子”变为“决定于诸侯”,又进一步变为“决定于大夫”,甚至“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