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登基称帝后,下令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同时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曹丕还下令妇人不得干政,不许群臣向太后奏事,外戚之家不得担当辅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之权从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曹丕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的统治地位。在刘备伐吴时,曹丕看出刘备要失败,但却不听从谋士贾诩、刘晔之言,偏要坐山观虎斗,事后又起兵伐吴,结果被徐盛用火攻计策击败。在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前把太子曹叡托付给曹真、司马懿等人,终年四十岁。曹叡登基为帝,是为魏明帝,他是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227—公元239年,共在位十三年逝世,于公元239年。
在魏明帝曹叡统治时期,魏国的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他继承了其父祖权法并用的执政方针,即位后继续实行笼络世家大族的政策,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任命了不少世家的人为朝廷高官,从政治上保证他们的特权。但在另一方面,曹叡也更强化了中央集权。在曹叡即位前,由于不怎么结交朝臣,也不爱过问朝政事务,只喜欢潜心读书,曹丕对此很不放心,因此在临终时便指定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曹叡处理政事。但曹叡即位后,却让曹真出镇关中,曹休出镇淮南,司马懿出镇屯宛,使这几个辅臣退出中央政权,而一切政务由他自己说了算,从而摆脱了重臣对自己的干涉,加强了皇权。曹叡还对能加强中央集权的中书监、令等人宠信有加。因此曹魏的中央集权政治,在曹叡时期是最为显著的。
曹叡除了紧握军政大权之外,对具体的政务也是相当关心,对行政官员更是严加督促。他曾亲自到尚书台查看行案文书,检查政务。在对待一些官吏时,当知道其人不尽心尽力处理政务,就替他忧心其职位;当知道其人能力不足时,就亲自教诲他学习治理的能力。明帝一向认为官吏要做到无私是不可能的,但最起码应做到先公而后私。所以他对官员的徇私舞弊,一向是严加惩处。为了严防官府徇私受贿,曹叡不仅要求官吏忠诚笃实,勤于职守,还颁布并实行对官员的考勤法,以此作为对官吏优劣的考核标准。虽然此项措施最后因为曹叡的去世而没有施行,但也可看出曹叡对官吏督导之严格。曹叡虽然对臣下严厉,但也能接受一些臣下的意见,是比较有容人之量的。他曾准备大修宫室,但古隆中草庐遗址被臣下劝诫而作罢;也曾有一次因衣着不符合礼节,被某位大臣明谏,而以后在这人面前再不敢穿不合礼的衣服。所以,在明帝统治时期,曹魏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