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激荡三国

二、三国时期的文学成就

字体:16+-

(一)建安风骨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形成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本身就是一个文人,所以他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善待文人,所以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并且迅速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文人集团,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曹”

和“建安七子”。这些人在战时大多随军,归来后习文作诗,探讨文学,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得到了发展,并建立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安”实际上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并非仅限于年号所代表的那二十五年。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集,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三曹”是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他们都生活于汉末动乱年代,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频繁、激烈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曹”在写作手法上,继承了汉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等现实主义传统,具有相近的艺术特色,成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但由于他们的经历等的差别,文学成就的不同,风格也有差异。曹操是开时代风气的带头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植诗文创作最丰富,艺术成就也最高,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是“建安之杰”;曹丕在七言诗的创作、文学批评的首创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