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历史传承的民族。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能够担任史官,撰修历史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能够秉笔直书历史,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后人留下了过去的真实。
在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就是孙盛。孙盛是太原中都人,其父孙恂,曾担任颍川太守,后在郡城遭遇盗贼被杀,当时的孙盛只有10岁,于是孙盛和家人一起避难逃到了江东。孙盛长大以后,博学多才,受东晋世风影响,也喜欢谈玄,喜欢探求深奥的哲理。其时,在玄学上成就最高的当属前文所提及的殷浩,而玄学理论上唯一能与殷浩一论高低的人便是孙盛。因此,年轻的孙盛经常到殷浩家里去与他理论。有一次,孙盛在殷浩家里谈玄。时至中午两人仍辩论不休,于是殷浩就招待孙盛吃饭。可在吃饭时,两人又争论起来,也顾不上吃饭。饭菜凉了,反复热了四五次,直到天黑,两人仍没有吃完,而辩论却丝毫没有停止。
孙盛因才学渊博,先被任命为佐著作郎。后孙盛主动请求外任,出任浏阳县令。不久又被荆州刺史陶侃聘任为参军。庾亮当权时,孙盛被聘请为征西主簿。桓温掌权后,孙盛又被桓温聘为参军。
公元347年,桓温发兵平蜀。大军进至彭模,桓温带领轻骑直取成都,留下辎重和老弱兵士令孙盛带领,作为后应。孙盛护辎重前行,突遇几千强盗拦路攻击。当时孙盛所领都是老弱之兵,而强盗却都十分剽悍。
但孙盛临危不乱,从容布置指挥。强盗虽然凶猛,可多是只为掳掠财物,经过半日的激战,强盗见久攻不下,又伤亡过大,哪里还愿意再打,一哄而走了。孙盛保护住了辎重,从而保证了桓温前锋部队的后勤供应。平蜀得胜后,孙盛因功被赐予安怀县侯爵位,并提升为从事中郎。公元354年,孙盛又参加了桓温北伐前秦的战争,再次因功晋封为吴昌县侯,出任长沙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