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可·波罗与《马可·波罗游记》在元朝,中国和欧洲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蒙古帝国地跨欧亚大陆,有效地保证了东西方交通的畅通。因此,正如元朝人自己所说的那样,“四海为家”,“无此疆彼界”,“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元朝比以往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与欧洲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都更加频繁。
元朝来华的欧洲人多是商人、传教士和旅行者。蒙古西征后,1245年初,教皇英诺森四世在法国里昂召集宗教大会,决定派遣传教士普兰诺·卡尔平尼等人携带教皇给蒙古可汗的两封信出使蒙古。这一时期,由于被蒙古人的西征所震撼,他们迫切地需要了解蒙古,了解这个来自东方的征服者。
普兰诺·卡尔平尼等人在1246年7月到达了蒙古帝国当时的政治中心——和林,8月他们参加了贵由的登基典礼。1247年秋,他们带着贵由给教皇的复信,回到了里昂,向教皇复命。贵由在信中拒绝了教皇的一切要求,宣布蒙古可汗系受天命征服各国。但在1287—1288年间,欧洲各国与蒙古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列班扫马奉伊利汗阿鲁浑之命出使欧洲后,罗马教廷和西欧各国发现伊利汗竟然也是信仰基督教的,他们用类推的方法,错误地认为元朝皇帝也都崇信基督教,于是,企图与蒙古统治者结成联盟,去共同对付异教徒。
这以后,商人、传教士和旅行者便经常进入蒙古汗国。1260年,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拉·波罗、马窦·波罗兄弟到钦察汗国境内经商,他们在钦察汗国的都城萨莱住了一年。1262年,钦察汗国与伊利汗国发生战争,归途危险。于是,他们只好继续东行,到达了不花剌,在这里又住了大约3年。正好旭烈兀派使臣前往元廷,使臣邀请他们同行。1265年夏,他们历经了千辛万苦到达了元上都,见到了忽必烈。忽必烈向他们询问了欧洲各国的政治、风俗以及民情,随后决定派使臣出使罗马教廷,命波罗兄弟充当使者随行。途中,元使病倒,波罗兄弟忠实地履行了他们的承诺,带国书继续西行。1269年,他们回到了阿克儿,向罗马教廷递交了忽必烈的国书,随后回到了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