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即汗城、帝城的意思。忽必烈即位后将燕京(今天的北京)升为都城,以便于控制汉地,所以燕京就成了元朝的大都。而原来的都城开平仍保留都城的地位,一来方便联络草原诸王,同时也满足了大汗的生活习惯。忽必烈时,冬在大都,夏则在上都(开平)。
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建造的地点选择在了金中都旧城东北的海子一带的旷野上。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按照蒙古人的习俗,骑马或步行经过一个安置过斡尔朵留有烧火痕迹的地方是不吉利的,所以在亡金宫阙的废墟上重建新宫,就是一种禁忌。
大都的建设历经26年。1267年初正式兴工筑城,4月做宫城,1268年10月宫城初步建成。1272年2月,忽必烈下令将中都改为大都。1274年正月,宫阙告成,忽必烈在御正殿受百官朝贺。4月开始建东宫。1276年外城筑成,1281年开掘城壕。1285年2月才诏旧城居民迁入了新的都城,并按照财产多少、官职高低占地起宅,一分宅基地以8亩为限,剩下的地方留给百姓建房。到1287年,筑城工程全部完工。1293年连接大都和通州的通惠河竣工,标志大都建设的完成。
元大都规模空前。大都城呈规则的矩形,南北略长,城中心点在积水潭东岸的中心阁。外城周长28600米,设城门11座。皇城位于城南稍偏西,周长约20里。宫殿建筑主要分为大明殿、延春阁及东宫三组,前两组建筑分布在从城正南门丽正门直达钟鼓搂、中心阁的正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元大都城市和宫阙的设计、布置体现了汉蒙文化的结合。在城池、宫阙、社庙的整体布局上,都依据《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原则。宫阙的建筑风格、形制与命名则本于汉制,城门、坊名都来自《易经》,但殿廷内的陈设布置又具有蒙古斡尔朵的特色。如大明殿,殿中设七宝云龙御榻,又设皇后座位,两旁则诸王、百官、怯薛官侍宴坐床重列。入门处置木质银里漆瓮一座,高5.67米,可贮酒50石。丹墀前种有一种从漠北引种的“思俭草”,提示即位的统治者不要忘记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