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交通不大便利的如皋县,虽然只有十多爿小店的杨家桥,总算得是一个小小的市镇了。凡是住在县城以南的乡下人,他们要到城里去做买卖,或是田主因佃户不能照例纳租要到衙门里去诉讼,以及其他类似的事件——一句话,县城南乡的人要到城里去,一定要经过杨家桥。
杨家桥到县城还有十多里的路程。午前挑着,用小车堆着柴草和谷子到城里去卖的乡下人,或是田主和讼师坐着小车到衙门里去公干,……他们走到杨家桥,差不多都要丢下他们肩头的重担,抹一抹头上的汗珠,攒进杂货店或是茶馆,呼呼的吸几口水烟。至于田主和讼师们,他们都是照例进茶馆,抬起腿来喝几盅茶,而谈一谈他们的诉讼问题。因为这些,小市镇的杨家桥便热闹起来。
杨家桥虽然以桥得名,但是杨家桥的桥并不大高明,那大概是多年不修的原故吧?乡下人的挑子与车子,走上经过的时候,它都是那样表示颓废而摇摆起来。而且桥的宽是不到三叙的……
总之:杨家桥的故事,那是写不完的。现在,我只说桥尾东边一家杂货店里老妇人的故事,而且只是老妇人的一件事……
老妇人的杂货店,距桥,至多也不过两丈:我们不能那样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什么时候,大概总是四年前,四年以前,我们这位老妇人的杂货店,由郭家塘迁移到这杨家桥来。在这里我们要补叙一句:那时我们老妇人的老丈夫还没有死。
在杨家桥附近十里甚至二十里的地方,差不多没有不知道老妇人的——很幸福的老妇人。她有一爿杂货店,有二百几十亩田,有二千多洋钱存在钱庄,每月有二十元的利息……老妇人虽然不是什么大的财主,在杨家桥,总算得是发财的人。
老妇人是老了,大约总有六十多岁了吧。较四年前移到杨家桥来居住的老妇人,那我们现在的这位老妇人是老得多了!她的头发已经花白,前顶有些秃然,两眼有些眯睎,脸上深刻着老人所特有的皱纹——一句话,她是老了。但是,从老妇人生育了十几胎的子女——依生理学来剖解的话,那末,老妇人的身体要算是很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