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地大冲撞

4

字体:16+-

五年“浩劫”之后,靳灿创建的国际科技志愿组织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同时也是最大的推进科技进步的力量。在大搞基础建设的同时,非常有远见的国际科技志愿组织并没有忘记航空航天技术。尽管这项技术与当时的吃饭、住房、交通等现实问题关系不大,但长远来看,却是至关重要的。

萧瀛洲是国际科技志愿组织招募的第一批21名宇航员之一。经过一年的特训,这批宇航员中,只有三个人合格,其中萧瀛洲获得了教官“性格沉稳坚毅,又不失灵活,适合当宇航员”的最高评价。2035年1月,萧瀛洲独自乘坐“曙光号”宇宙飞船在文昌宇航基地由“长征五号乙”火箭送入近地轨道。这是五年“浩劫”之后,人类进行的第一次太空飞行。实验圆满成功。当时,萧瀛洲只有19岁。

“那其实是一次冒险,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以我的生死作为赌注的豪赌,而我唯一的筹码就是我的运气。”父亲说,“所幸,在绕地球飞行了两天之后,我乘坐返回舱,掉进了南海,安全地回了家。”因为造成五年“浩劫”的铁族是人工智能,所以“浩劫”之后反科技的力量特别强大,国际科技志愿组织急切地需要一个正面的科技形象。“他们选中了我。”父亲简单地说,“但实际上宣传效果并不好。当时,根本没人关注这事儿。知道的人都说,这有什么?不过是把别人早就做过的事情又重复了一遍而已。”

2036年4月9日,萧瀛洲第二次飞上太空。这一次的任务是他将乘坐最新研制的宇宙飞船“凤凰号”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量子099卫星对接,并对后者进行维修。当时,覆盖全球的量子寰球网的建设已经进入尾声,其中量子099卫星是关键性节点,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修复。

与量子099卫星的对接很容易,维修这个比“凤凰号”还大的通信卫星花了萧瀛洲6个小时的时间。还好,总归是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了。萧瀛洲回到“凤凰号”,通知地面指挥中心,任务完成—这时是格林尼治时间2036年4月10的凌晨,按照计划,国际科技志愿组织将在6个小时后全面启动量子寰球网。随后,萧瀛洲操作飞船与量子099卫星脱离。就在脱离结束时,通信器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