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电报已经全线贯通,而且与英国大东公司香港的电报线相连。这样从上海到福州、厦门、香港便有三条线,大东、大北各一条海线,中国电报局走内陆的旱线。这样三家势必形成竞争,而大东、大北很快联手,决定降低报价,要与中国电报一见高低。
跌价竞争是两败俱伤的事情,大东、大北也不愿如此,所以他们先通知电报局一声,希望坐下来商议办法。盛宣怀也不希望刚开始就陷入跌价竞争,但他更不愿让外国人主导了电报局面,所以他对大东公司特派总办滕恩说:“本局旱线绕内地到沪,成本不过三四十万两,比海线轻得多。如双方发生价格上的竞争,中方具有成本优势,不会吃亏。”
滕恩则回复说:“论架线成本,贵局确实比海线要轻。不过,要论经营成本,海线则远远低于贵局旱线。”
滕恩说得不错,中国电报线走内陆,把内地冲要府县连接了起来,通报范围广,但要到东南各海口,一般还需要中间转递,比起大东大北的直达线路,速度显然要慢。还有,中国电报局所发电报分四个等级,发报顺序是头等官报、军报、加急民报、一般电报,一般人所发电报只能排在三等或四等后发,与两公司发报不分等级随到随发来说,时间上又会慢一拍。
盛宣怀说:“你说得不错,不过,要论通报范围,海线只通沿海的沪、福、厦、港四地,我之电线却通达东南数省冲要之地,电报数量仍然占据优势。如果贵公司要跌价竞争,中国电报愿意奉陪。从前我办轮船局也曾与洋商争跌水脚,亏本二百万,我也不怕,如今已经翻本获利,我办电线仍是此法。”
双方谈不拢,不欢而散。
隔一天,《申报》刊出了大东、大北的联合告示:“本公司从上海至香港、闽粤各埠往返之华报,均由海线直达,且报费既不分等第而时刻亦不稍稽延,向章随到随发,随接随递。查上年始定,原以三码并作一字,兹于光绪十一年五月一日起,嗣后概照四码并作一字,并将报费亦拟酌减。”后面还附了报费表,降价幅度百分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