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鸿章(全三册)

第二十章 李鸿章上驷奉师 曾国藩重兵剿捻

字体:16+-

接下来他要立即办理的有两件事,一件是要给曾国藩写一封亲笔信,一件是要上奏朝廷,谈一下他对剿捻的考虑。

给老师的信他立即动笔,一则表示祝贺,“上意专倚吾师保障北方,收拾残烬,时机紧迫,物望丛积,自属义无可辞。”二则表明他和淮军的态度,不待老师张口,便把调兵筹饷的事情筹划好,以解老师后顾之忧,“恩师随身苦乏兵将,淮军铭、盛、传、树三军共三十三营,计一万六七千人可供恩师驱策。”他特意介绍他的两位得力干将刘铭传和张树声,“省三前数年徒以骁勇称,自克复苏常后,历练渐深,谋略大进,程方忠尝言为淮军特出之将。师门时为提携劝诱,加以马队,似可独当一面。琴轩坚忍果决,有文武之资,又与省三至好,两军互为犄角,必为师门可倚之师。学生以上驷奉吾师,以中下驷留鸿章左右。”他又提出让六弟李昭庆随行,“六弟应令随侍旌麾,少效犬马,藉可联络诸将。”至于署理两江,必须让老师放心,“鸿章奉命暂权督篆,事棘何敢固辞!所幸墨守师训,亦步亦趋,再随时随事请教,冀无颠蹶。苏事暂交松严,仍是一鼻孔出气,兵饷或不致掣肘。拟派郭远堂署藩,王晓莲署臬。当否?乞明示。鸿章即料理交卸各事,出江阴乘轮船西上,未知能稍待否?”李鸿章自觉此信处处周到,立即派专差送往金陵。

给朝廷的密折,他定名为《密陈剿捻事宜折》。朝廷对剿捻事宜已经做出部署,但仅是调兵遣将而已,将来如何剿捻却并没有一言半语的部署。这说明朝廷对僧格林沁失败的原因并没有很好地总结教训,而这事关下一步剿捻成败。尤其是他的淮军将走上剿捻第一线,如果这问题解决不好,他的淮军难免又步僧格林沁后尘。

李鸿章对起草奏折那是轻车熟路,不过他的风格与老师不同。有折上奏,曾国藩总是先让若干文案各拿一稿,然后各取所长。这样固然有取众长的好处,但文案们却有种被考试的感觉,尤其所起草文稿只字未用,则是屈辱羞愧五味杂陈。李鸿章出自曾幕,对此深有体会。所以他安排起草奏折,总是把文案们叫到一起各抒己见,李鸿章最后指定一人或几人起草,他简单一改,就放炮拜发。而且李鸿章上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直来直去是他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