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他们的担心并非多余,朝中局势的确要起动**。
咸丰驾崩前,深夜召见随扈到热河的宗人府宗令、右宗正、御前大臣、军机大臣,令其承写朱谕,立皇长子为皇太子。按照祖制,皇帝年幼,任命了八位赞襄政务大臣。他又担心孤儿寡母受委屈,因此并不把权力完全交给八大臣,而是赐给新皇帝一枚“同道堂”印,由他的生母懿贵妃代掌,另将一枚“御赏”印赐给皇后掌管,所有谕旨文首文末分别盖“御赏”印和“同道堂”印方有效。这样后宫与八大臣就形成互相制衡的关系。
咸丰驾崩后,懿贵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徵号慈禧,咸丰的皇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徵号慈安,新的权力体制开始运行。八位赞襄政务大臣,四位是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郑亲王端华与肃顺是亲兄弟,怡亲王载垣、额附景寿没有多少主见;另四位是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基本是肃顺帮助咸丰搭建的班底,唯他之命是从。所以八大臣核心是肃顺。肃顺的性格非常强势,甚至有些跋扈。被托孤赞襄政务,他当然打算一言九鼎,可不顺的是有两宫皇太后牵制。如果后宫的两位只是画诺,那么这两枚印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然而慈禧却非懦弱之辈,如今又有“同道堂”印在手,当然不能只当一枚闲章使用。咸丰驾崩不久,就有御史上了一道折子,建议两宫垂帘听政。两宫垂帘听政,八大臣就被架空,所以肃顺鼓动八大臣到两宫面前力争,并要严惩这个御史。肃顺个头高大,声音高亢又不知收敛,把小皇帝都吓哭了。所以两宫下了决心,召恭亲王赴热河商议,定要与八大臣拼个鱼死网破。
恭亲王留京议和,劳苦功高却没有进入托孤大臣之中,他认为是肃顺等人有意排挤,因此对八大臣又恨又妒,于是与两宫一拍即合。恭亲王的七弟醇亲王奕,他的福晋是慈禧太后的妹妹,有她居中联系,双方很容易彼此信任并达成一致。恭亲王认为热河是肃顺的天下,而京城则是他的势力范围,要除掉八大臣必须回京。新皇登基,大行皇帝丧仪必须回京办理,八大臣没有推辞的理由,因此就定下了回京的日期。恭亲王则在京中加紧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