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三年的安徽祁门竹源坑口,毛竹还是一如既往的茂盛。世事苍茫,竹源陈氏人家却自成一体。这个村庄的所有陈姓人都是汉太邱长颍川郡王陈实的后裔。自从陈实之后唐代朝散大夫陈广、曾孙陈京在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从江西浮梁盐仓岭迁移至此,一晃已经1000多年时间了。祖上的宗谱记载,竹源“山水幽幽,木石清奇”,实在是非常适合居住的,遂决定在此定居。1000多年的时间,一个村庄的人口不断扩大,而且还呈溢出态势。至少从宋代开始,陈氏人家又从竹源坑口分迁到桃源、文堂、武峰、正冲、南源、双溪、环溪等地——一个家族的枝繁叶茂或者说人间传奇终于蔚为壮观。
光绪二十三年的阳光一如既往的灿烂,照在坐落于村子中央的陈氏宗祠。这个宗祠是中国式宗祠的典型样本,在列祖列宗中选择功成名就的人物作为激励后进的典型,以体现慎终追远之意。陈氏宗祠选择的优秀祖先是南宋进士陈槌,祠前还有专为他而造的圆形旗杆石4座,上面刻有“恩进士”等字。祠堂两边还有对联曰:“分土从豫章距颍川千里而遥发源自尔,传家在唐史沿僖宗六年以后托本于斯。”
除了宗祠,还有支祠。陈氏支祠叫会源堂,意思是竹溪陈氏由此分迁他乡及外邑者都溯此为源,所以叫“会源”。会源堂有楹联云:“竹发院中千枝万叶孙传祖,泉流山下四海三江委汇源。”一个家族中国式的开枝散叶与源远流长,在这副对联中展露无遗。
人生如戏,那些家族的起承转合又何尝不是一出戏呢。虽然光绪二十三年离戊戌变法仅隔一年时间,离甲午海战也只过去了3年时间,但是家族的戏不是国家的戏,家国同构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帝王将相的事情。在中国安徽这个小小的村庄,老百姓的眼光也只在祖上与后代之间打转。舞台当然也是需要的,比如会源堂的仪门就是一座戏台,号称万年台,两侧楹联曰:“芝山月土歌声澈,竹经风生舞佩摇。”但是来来去去演出的无非是儿女情长、家族恩怨,最终的结局大多是大团圆。它是平常百姓平淡生活的一个念想、一个消遣。那些人间烟火气,散发最多的还是“安宁”“圆满”等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