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三年,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翁同龢时时处处感觉到了一种“滞”。这一年他67岁。
在世人眼里,翁氏家族是响当当的天下第一名门望族,“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道、咸、同、光四朝,翁氏两代累任高官。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翁同龢的仕途也是一顺百顺,咸丰六年(1856年),27岁的翁同龢中一甲一名进士,擢任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1865年),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载。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翁同龢被慈禧钦命入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两代帝师,翁同龢于时势应该处处圆通纯熟的,怎么他会感觉到“滞”呢?
其实,十一年前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1月3日,是翁同龢的心境由“通”转“滞”的拐点时刻:他由工部尚书调任户部尚书。帝国财政状况的不堪让他心事凝重,而光绪大婚前夕的太和门大火,毫无疑问刺激到了他,翁同龢对朝局或者说时局便隐隐有了不吉的念想。
火灾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一个深夜发生的。大火起时,翁同龢正在府上酣睡。因有仆人大呼“大内火起”,翁同龢忙起床驱车入左掖门去扑救,途中翁同龢发现与他同行的救火大军浩浩****,竟达7000人之巨,包括士公贵族、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各部院尚书、侍郎、各旗副都统以及翰詹科首、军机章京、各部院衙门司员、各旗营侍卫章京等,另外还有神机营兵丁、步军统领衙门兵丁及护军官役都赶来了。起初,翁同龢还感觉如此浩浩****的救火行动是不是小题大做了,人人争着给皇帝作秀,但到现场后才知道火灾的确凶猛,据事后度算大火“烧毁贞度门一座三楹,东库房门七楹、太和门一座七楹,又东库房七楹,昭德门一座三楹,共焚去二十七楹”。而关于这次火灾的详细情况,翁同龢也在他的日记里做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