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光绪二十三年

下辑世事流变

字体:16+-

前200年

光绪二十三年之前的200年,是公元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系丁丑年(牛年)。

这一年康熙皇帝43岁,距离他14岁亲政已经过去29年,在龙椅上还要坐26年。这一年大清帝国还似朝阳一般,在传统政治制度治理下蒸蒸日上。3月,康熙皇帝亲自出征,噶尔丹众叛亲离,走投无路,被迫自杀;6月,哈密维吾尔首领额贝都拉助清廷平定噶尔丹叛乱有功,被册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汗”,其部被编为蒙古镶红回旗,爵位世袭;而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在这一年写出了《中国近事》一书,主张欧洲人学习中国的实用哲学、开展欧洲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帝国的强大。

在王朝起承转合的“起”里,一切从头说康熙。

其实,对于一个帝王来说,生命的质量或者说奔放程度是很难量化的。寿命的长短貌似是一个指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历史上多尸位素餐的皇帝,他们活得再长久,也只是行尸走肉。

所以,需要的是活力。

是怒放的生命。以及怒放生命背后对自身的体察,对世事的包容。

康熙亲政之后,从康熙十年(1671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51年间,他在全国“暴走”了150多次,6次南巡,里程难以计数,终于成为史上最强的皇帝。也是个“在路上”的皇帝。

康熙一直在路上。当然万事都有起点,特别是对南巡这样的大事件来说,康熙的第一次尤为重要。那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这一年,他的心情很好。因为就在两年前,康熙平三藩,一年前,收复台湾。帝国顿时风平浪静、四面凯歌。人生在突然间失去了目标,康熙便有些空虚,可这个国家又是无与伦比的大,他接下来产生了行走的冲动。

当然,从冲动到现实,需要人事的依托。有两个人促成了康熙生命中的奔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