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一个你原来非常敬佩或喜欢的人,与其亲密接触一段时间后,对方的缺点就日益显露出来,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对其原有的感情,甚至变得非常讨厌对方。恋人、朋友以及师生之间都不例外。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距离法则”。
“距离法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能距离太远,太远了关系会显得生疏、冷淡;但也不能距离太近,太近了关系太过亲密,势必会出现摩擦、厌烦,同样也不能更好地施加影响。
葛菲和顾俊是世界羽坛的“黄金搭档”。她们曾经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上两次夺得女双金牌。尽管两个人的特点和球风都不一样,但技术的互补使得这对组合战术全面、相得益彰,比赛时更是默契十足。这对号称“无敌”的搭档,虽然在球场上共同训练了十几年,在场外却是私交甚少,不仅不住在一起,私底下竟然只一起吃过一次饭。
这是教练故意安排的,他生怕两位性格迥异的女孩由于脾气秉性的不同,相处过于亲密而发生矛盾,继而影响比赛成绩。事实证明,教练的做法是正确的。由于生活上极少来往,避免了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发生种种矛盾的可能,保证了两人在比赛场上珠联璧合、连创佳绩。
在人际交往中,亲密一旦达到过分的程度就意味着疏远的开始。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过分亲密而带来的危机,就必须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经济上保持相对独立,在行动上不形影相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确需要有一些自由的空间,有时太过亲近,不小心失了分寸,就会造成彼此的紧张和伤害。所以与其与对方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