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花间一壶酒

第五章 心中悲愤,斥世间不平

字体:16+-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杜甫

唐乾元元年(758年)冬天,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的时候,看到有新安县的吏役正在按照户籍挨家挨户地征兵。

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李光弼与王思礼等出兵进击,在邺城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所带领的叛军包围。此时情势喜人,只要派兵增援,便有机会将这支叛军全部剿灭,然而由于唐肃宗李亨的不信任,郭子仪等人既没有等到兵力支援,也没有等到粮草支援。两军僵持了一整个冬天后,史思明的援军到了,郭子仪等人的军队在邺城大败,只得退兵改保东都洛阳。

为了防止安史军队南下,郭子仪强行率领他的军队拆断河阳桥。最后,他们虽然成功地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兵力却损失惨重。直到此时,朝廷仍没有派兵支援,而是下令就地征兵。于是,便有了杜甫看到的这一场面。

早在唐天宝三年(744年),唐朝律例便规定“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若是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当地家中符合年龄的男子应该已经入了军队,剩下的都是未满二十二岁的男子,本不应该服兵役。然而当杜甫问新安吏“新安县这么小,应该再没有男丁了吧”时,新安吏却掏出州府下的军帖,声称自己手中有官府的文件,没有男丁,中男也可以。

杜甫一再追问,新安吏却拒绝再回答,眼中流露出厌烦的神情。杜甫知道自己再问下去也是无济于事了,他看向那些被强行征兵的人,一个个神色哀苦;再看那些失去儿子或丈夫的妇人,一个个止不住地痛哭。于是,杜甫将他的所见所感写成了《新安吏》一诗,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