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擅长用事实说话,以此来揭露帝王和官员们对百姓的残暴统治,并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在他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三吏三别”,前文的《新安吏》和接下来要提到的《石壕吏》都是这一系统中的作品。
《石壕吏》的创作时间同样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具体时间为唐乾元二年(759年)。那一年,杜甫因遭朝廷贬职,奉命从洛阳赶往华州。在赴职途中,他经过了新安、石壕、潼关三地,并在这三个地方亲眼见到朝廷是如何蛮横暴虐,在民间强行征兵的。他内心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于是写下“三吏三别”。
《石壕吏》讲述的是一天夜里,杜甫在石壕村借宿,遇到唐军为补兵力,不体恤百姓疾苦,大肆征兵的情景。在诗的开篇,杜甫用了一个“捉”字,充分地表明了官吏的强硬残暴。而后,他通过对老翁和老妇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征兵一事已令村民们感到了极度的惶恐,只能小心度日。诗中大部分是以老妇自述的方式来讲述其家境:三个儿子都已参军,如今家中只剩下老弱妇孺贫苦度日,甚至连件穿得出门的衣服都没有。
全诗语言精炼、朴实,没有一丝夸大或者渲染,却能将诗人的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同时,他这种将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方式能够给人以真实的画面感,令人读过之后都会觉得哀苦不已,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日暮时分,我在石壕村的一户村民家中投宿。夜里突听得外面有官吏大声喧哗,强行捉人去当兵。这家的老翁听到声音后,马上翻墙逃走了。老妇人打开门与官吏回话,那些官吏全然不顾老妇哭得有多么悲伤,只是模样凶狠地冲她喊叫,命她交出可以当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