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画说中国·大清王朝(看得见的中国历史)

晚清风云

字体:16+-

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7世纪40年代,在东方,是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王朝——清朝;在西方,是英国国王与国会斗争加剧,不久爆发内战,从而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

清朝开国之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经有过一番兴旺的气象。康熙皇帝(1662—1722年在位)励精图治,对内重视安定统一,发展社会经济,对外维护国家主权,抵抗侵略,有效地遏制了来自海上和沙皇俄国的殖民扩张。到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初期和中期,国势达于鼎盛。这100年,史称“康乾盛世”。到18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并没有能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也未能得逞。

19世纪之后,封建主义的中国和欧美资本主义各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的一快一慢,国力对比的一升一降,中外关系的格局,产生了巨大而急遽的变化。

乾隆末年,清王朝已明显地由盛转衰。自嘉庆朝(1796—1820年)至鸦片战争前夜,整个封建制度已危机四伏。

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从明朝中叶开始,中国封建社会母体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到鸦片战争前夜,在丝织、棉纺织、陶瓷、煮盐、采铜冶铜、采铁冶铁、制茶、制糖、造纸、木材加工等行业中,更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但是,清政府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把先进的工业技艺视为“奇技**巧”。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地主阶级、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这种时张时弛的土地兼并、集中现象,到了19世纪初更是惊人。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统计:直接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土地,竟达83万顷(每顷100亩)。其他大地主大官僚也占有大量土地,北方的官僚豪富,有的拥地数百万亩,或“膏腴万顷”;江南一带,豪强兼并,土地集中在百分之一二十的人口手里,以致“田主不知耕,耕者多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