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正当太平天国起义在长江中下游迅猛发展,清王朝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之际,英国首先对中国发动了新的侵略战争。次年,法国也派兵与英国联合侵华。这次战争得到了沙俄和美国的支持。战争是为了扩大列强在华特权。它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因此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也称“英法联军之役”。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希望凭借刚刚取得的侵略特权,在中国开辟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以倾销它的工业产品,获取巨额利润,然而中英贸易的状况使英国大为失望。由于英国对华大量倾销鸦片,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限制了中国人购买外国商品的能力。面对着中英贸易的各种不景气的现象,英国资产阶级认为它从中国攫取的特权太少,远不能满足其开辟市场的需要,因而计划以“修约”来实现侵略要求。
所谓“修约”,就是修改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实际上,《南京条约》本无任何可以修改的规定。而中法《黄埔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也写明了“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虽然这两个条约分别规定由于通商“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但这显然是指具体执行中的若干枝节问题。英国却有意对此进行曲解。1854年,英国驻华公使包令抓住上述条文,援引“一体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向清政府提出了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
英国的无理要求得到法、美两国的支持和响应。
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外国侵略者还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法,一面以帮助清王朝镇压太平军为诱饵,换取更多的侵略特权,一面又对清王朝进行武力威胁。美国公使麦莲曾照会两江总督怡良说:修约要求“如蒙奏准,自当襄助中华,削平反侧,否则奏明本国,自行设法办理”。以咸丰皇帝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经过鸦片战争,虽然对外国侵略者有所畏惧,但仍害怕外国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后会破坏封建统治秩序,尤其害怕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将破坏封建体统,损伤“天朝大国”的尊严。而且清政府对外国公使屡次访问太平天国天京心存疑虑,又把外国在太平天国与清王朝之间虚伪宣称“中立”误当成“偏袒”太平军,担心让“夷船”进入长江会促使外国与太平军相互“勾结”,出现对清王朝统治更加不利的局势。由于这样一些原因,清政府拒绝了三国公使所提出的侵略性要求。外国侵略者感到,如果不向清政府施行武力压迫,是达不到修约目的的。但是,当时英、法正在与沙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不可能抽出兵力来到远东,一时尚无力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美国虽然对清政府进行战争恐吓,但其实力不足以单独对中国开战。在这种情况下,修约风波暂告平息。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失败告终。英、法、美三国再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仍然没有得逞。于是,它们决心寻找借口发动新的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