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历十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辽宋对峙时期。北宋初年,在审慎分析当时全国形势后,决定暂时放弃北进的军事目标,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集中力量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对辽采取守势。辽穆宗也无意进取,双方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而当北汉遭到宋军攻击时,必向辽求援,辽也必出兵相助。正是这种支持,使北汉得以苟延残喘20年。
辽景宗保宁六年(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辽主动调整与宋的关系,命涿州刺史耶律琮(又作耶律合住)与宋议和,得到了宋朝的响应。双方开始通好,互派使节,吉凶节日皆有庆吊馈遗,沿边任人互市。九年(977年),宋在镇、易、雄、霸等州置榷务,加强了对互市的管理。但这种和好的局面只维持了五年,当宋朝削平南方割据政权回军北向后,辽宋关系开始恶化,直至澶渊之盟签订,双方才进入和平交往时期。
高梁河之战与燕云之战
辽景宗乾亨元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七月,宋太宗乘胜率师北征,意欲收复后晋割让与辽的燕云诸州,引起辽宋正面冲突。宋军一路东进,辽易州、涿州守将开门迎降。宋军直抵南京城下,宋太宗驻跸城南,分兵遣将,备御东南,攻击西北。辽五院详稳奚底、统军使萧讨古和乙室王撒合与宋军战于沙河,辽军失利。蓟、顺二州又降。辽南京守军人数不多,留守韩德让率军民坚守,城垂陷,惕隐耶律休哥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将五院、六院援军赶到,左右夹击,败宋兵于高梁河。同时宋军发生哗变,太宗仓促撤军,为辽军追袭,乘驴车逃归。此即高梁河之战,也称围城之役。
乾亨四年(983年),辽景宗死,圣宗隆绪幼年继位。宋君臣认为:“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其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正是北伐的绝好时机。于是宋太宗决定再次出兵,收复燕云。统和四年(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大举兴兵,三路北伐。以天平军节度使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迷信为西北道都部署,出雄州;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靖难军节度使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出雁门。宋军选在辽帝春捺钵的三月出师。辽方初无戒备,宋东路军曹彬连下岐沟(今河北涿州市西南)、涿州、固安、新城,军声大震。西路潘美兵进寰、朔、云、应等州。中路田重进出飞狐北,俘辽西南面招讨使大鹏翼等,进军飞狐、灵丘、蔚州。辽遣宣徽使蒲领(耶律阿没里)驰援,同时征兵诸路,下诏亲征。南京留守、于越耶律休哥避开宋军兵锋,乘夜以轻骑出两军间,杀其单弱以胁其余众;昼则以精锐虚张声势,使宋军疲于防御;同时设伏于林中,绝宋粮道。曹彬以粮饷不继,退师雄州。五月,闻中、西两路进展顺利,再回师涿州。所带军粮又尽,而辽亲征军已至,东路军再退。辽军追至岐沟关,宋军大败,溺死于拒马河者不可胜计,弃戈甲若丘陵。西路军撤退时又失大将杨继业。